達安基因何蘊韶:26年前布局,讓國產病毒核酸試劑全球領先
2020-09-24 22:07 來源:廣州日報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9月24日下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州科技創新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192場),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蘊韶分享了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參與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中的三點體會
病毒核酸試劑研發立項之初便有商品化設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這點,我的體會尤其深。”何蘊韶說。
在我國,體外診斷試劑大多是國外廠商壟斷市場,再實現國產替代,但唯獨病毒核酸試劑不是。何蘊韶透露,26年前,還在中山大學任教的他與國內兩個頂級教授策劃推動了核酸檢測試劑在科技部的立項,當時項目叫做病原體核酸檢測試劑的研發,1995年成功立項。“病毒核酸試劑是先有了商品化設計,才有后續的發展。所以20多年后,國外產品幾乎賣不進來,所以瞄準科技前沿是何等的重要。”
體制創新讓達安從校辦企業走向社會
第二點體會是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體制創新是一樣重要。何蘊韶表示,因為他向科技部承諾一定要實行科技成果轉化,因此達安基因最早是一所校辦企業。1999年,達安被廣州市科技局發掘出來,在省市兩級的領導強力促進下,達安從校辦企業推向社會,2004年實現在深交所上市。
“如果沒有政府部門對這項科技成果的高度重視和體制創新,今天不要說達安基因不存在,當時的校辦企業可能也不復存在。常有記者問我,中國有那么多重點醫科高校,為什么只有一個達安上市?我會毫不猶豫告訴他們,因為是在廣州,它具有開放包容、鼓勵創新的基因。我非常榮幸選擇了廣州。”
提早布局核心原材料生產避免“卡脖子”
第三點體會是基礎創新平臺是非常重要。“這一點也得益于我們科技管理部門在新冠疫情發生前兩年,就警示我們說,達安基因這樣的企業必須解決診斷試劑的核心原材料問題,避免被‘卡脖子’。果然今年二三月份,所有向我們供貨的外國供應商都停止了供貨,所以我們立即啟動這兩年研發成果,進行核心原材料的生產,這使得我們在疫情防控需要過程中不斷地擴大產能。”
因此,何蘊韶呼吁廣州市進一步建設基礎技術創新平臺。此外,他認為廣州已具備檢測技術的產品的創新平臺和服務平臺,呼吁支持這一優勢產業集群,在全國乃至全球做出影響。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方晴、王燕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方晴、王燕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方晴、王燕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吳一釩
2020-09-24 22:07 來源:廣州日報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9月24日下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州科技創新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192場),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蘊韶分享了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參與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中的三點體會

病毒核酸試劑研發立項之初便有商品化設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這點,我的體會尤其深。”何蘊韶說。
在我國,體外診斷試劑大多是國外廠商壟斷市場,再實現國產替代,但唯獨病毒核酸試劑不是。何蘊韶透露,26年前,還在中山大學任教的他與國內兩個頂級教授策劃推動了核酸檢測試劑在科技部的立項,當時項目叫做病原體核酸檢測試劑的研發,1995年成功立項。“病毒核酸試劑是先有了商品化設計,才有后續的發展。所以20多年后,國外產品幾乎賣不進來,所以瞄準科技前沿是何等的重要。”
體制創新讓達安從校辦企業走向社會
第二點體會是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體制創新是一樣重要。何蘊韶表示,因為他向科技部承諾一定要實行科技成果轉化,因此達安基因最早是一所校辦企業。1999年,達安被廣州市科技局發掘出來,在省市兩級的領導強力促進下,達安從校辦企業推向社會,2004年實現在深交所上市。
“如果沒有政府部門對這項科技成果的高度重視和體制創新,今天不要說達安基因不存在,當時的校辦企業可能也不復存在。常有記者問我,中國有那么多重點醫科高校,為什么只有一個達安上市?我會毫不猶豫告訴他們,因為是在廣州,它具有開放包容、鼓勵創新的基因。我非常榮幸選擇了廣州。”
提早布局核心原材料生產避免“卡脖子”
第三點體會是基礎創新平臺是非常重要。“這一點也得益于我們科技管理部門在新冠疫情發生前兩年,就警示我們說,達安基因這樣的企業必須解決診斷試劑的核心原材料問題,避免被‘卡脖子’。果然今年二三月份,所有向我們供貨的外國供應商都停止了供貨,所以我們立即啟動這兩年研發成果,進行核心原材料的生產,這使得我們在疫情防控需要過程中不斷地擴大產能。”
因此,何蘊韶呼吁廣州市進一步建設基礎技術創新平臺。此外,他認為廣州已具備檢測技術的產品的創新平臺和服務平臺,呼吁支持這一優勢產業集群,在全國乃至全球做出影響。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方晴、王燕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方晴、王燕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方晴、王燕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吳一釩